“自理”是指自我照顾的能力,儿童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理技能才能过独立的生活。包括进食、如厕、穿衣、梳洗、家居处理及使用生活设施和社区设备。
01 学习自理技能的进程
学习自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准备:
儿童在学习自理技能前,需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力,包括感觉信息处理能力、大肌肉能力、小肌肉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知和模仿能力。
基础技能:
当儿童具备了上述的基础能力后,会更有利于他们学习基础自理技能,如进食、如厕、穿衣、梳洗等;而每项技能的内容均包括多个活动步骤和相关技巧,儿童需要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地学习,训练者不宜操之过急,应按部就班,如先学会脱下鞋袜,再学穿上鞋袜,先掌握了穿衣技能,再学习其他相关的穿衣礼仪。
进阶技能:
当儿童掌握了各范畴的基础自理技能后,便可将所学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学会了进食的技能后,便可到快餐店用餐;适应了在家里剪发后,便可到理发店剪发等等,借此提高儿童使用生活设施和社区设备,以及处理家居事宜的技能,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
02 影响儿童自理能力发展的因素
儿童出现自理困难,可能与其个人发展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有关。
1.外在环境因素
外在环境因素通常指日常生活的环境安排,以及家长对儿童的要求和态度。常见问题包括:
1.家长忽视儿童的自理能力训练
2.家长对儿童的自理能力要求过分严苛
3.家居布置或家居设施安排不当
4.生活常规混乱及训练方法不正确
2.个人成长发展因素
包括儿童在感觉机能、小肌肉技巧、认知概念等方面的发展是否有困难,以及在沟通技巧和情绪行为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1.感觉机能:感觉经验不足、姿势控制能力弱、动作计划能力欠佳;
2.小肌肉技巧:伸展及抓握技巧欠佳、手眼协调欠佳、双手协调欠佳、手指不灵活;
3.认知概念:身体概念模糊、视觉空间概念混乱、物品操作概念薄弱;
4.沟通技巧:表达技巧不足、理解能力欠佳;
5.情绪行为:行为固执、适应力弱。
03 训练时应该怎么做?
1.正强化法
当儿童做到目标行为时,训练者应及时给予奖励,任何可以推动儿童重复目标行为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奖励。例如:儿童用餐的目标是“能拿汤匙舀起碗里的食物”,而奖励是“口头称赞”,每次当儿童能拿汤匙舀起碗里的食物时,便要立即口头称赞儿童,使儿童重复这个目标行为。
2.塑造行为法
塑造行为法是让儿童练习与目标活动类似,但相对简单,待儿童建立起自信和掌握技巧后,才进行针对性的目标训练活动。
例如:儿童要学习脱袜 ,可把一个较松的橡胶套在儿童的脚跟,教导儿童如何把它从脚跟脱下,脱掉布套跟脱袜子的动作相似,但难度较低。这样儿童便较容易学会基本的技巧和建立自信,接下来的目标活动才是脱袜子。
3.连扣法
顺序式连扣法
连扣法就是把目标活动细分为一连串的步骤,让儿童每次只练习一至两个步骤,其余步骤由训练者协助完成。然后,逐步增加儿童要完成的步骤的数目,直至儿童能够自行完成整个目标活动。
倒序式连扣法
根据活动的完成步骤,按由后往前的步骤来进行训练。同样地,让儿童每次只练习一至两个步骤,但开始的多个步骤由训练者协助完成,最后一个步骤为目标训练项目,由儿童自己完成。然后逐步增加儿童要完成的步骤数目,直到儿童能够自行完成整个目标活动。
倒序式连扣法的好处,就是每次最后的步骤是由儿童自己完成,令他们更有成功感。
自理困难源于外在环境因素,那么我们可以:
1.改善生活环境中的设施
经常检查儿童学习自理的环境是否配合训练所需。
例如:洗手盆的高度、取厕纸的位置等是否配合儿童的身高;视觉提示的摆放位置能否让儿童清楚看到;儿童常用的物件是否摆放在固定的位置等,有需要时便需改善设备以配合儿童的训练需要。
2.调整儿童的生活常规
若儿童能在稳定的生活常规和环境下成长,学会自理技能的机会较多,所以,在开始建立儿童的自理能力时,有规律的生活程序是非常重要的。
当儿童在有规律的生活中掌握好基本自理能力后,便可在合适的时机转变某项常规,以增强儿童面对环境转变的适应能力。
最后当发现儿童有自理问题时,先尝试分析问题的成因是基于个人发展因素还是外在环境因素,再选择使用哪些策略和活动加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