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运动发育迟缓?
常见于婴幼儿期,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于正常婴儿,比如3个月了头竖不起来,6个月还不会翻身,不会抓东西等。这个时期的运动发育迟缓干预后可以是正常的,但更多是脑损伤、脑瘫、智力低下等的早期表现。如果婴儿期出现了明显的运动异常,如四肢僵硬、某个肢体不会动,或到了幼儿期运动发育迟缓仍无明显改善,可能存在终身运动异常。
常见原因
1.围生期脑损伤所致,如产程过长、窒息
2.先天缺陷所致,如肢体畸形、残缺
3.遗传疾病所致,如脊髓肌萎缩症
4.周围神经损伤或肌肉系统病变所致
5.染色体病,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
6.遗传性代谢缺陷病
主要临床表现
01、身体绵软无力,自发动作少
02、肢体僵硬,不易打开
03、反应迟钝
04、头围异常,脑损伤儿往往头围异常
05、体重增加缓慢、喂养困难如吐奶频繁、吸吮无力
06、易惊、哭闹异常、难以入睡或过度安静
07、身体扭转、头不稳定
08、下颌、手脚频繁出现抖动
09、粗大运动明显落后同龄婴幼儿
发育迟缓的早期表现
1、宝宝3个月内易惊、啼哭不止
2、宝宝哭声尖锐,或哭声无力
3、宝宝3个月还不会抬头
4、宝宝4个月还不会自己玩弄双手
5、宝宝6个月还不会翻身,不会主动抓起玩具
6、宝宝8个月还不会坐,不会用手指取物
7、宝宝10个月还不会爬,不会用双手拿物对敲
8、宝宝12个月还站不稳
9、宝宝15个月还走不稳,不会有意识叫“爸爸、妈妈”
10、宝宝2岁还不会跑,不会自己捧杯喝水,不会自己用勺子吃饭
11、宝宝2岁半还不会跳,还只会叫“爸爸、妈妈”
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
1、体格发育
2、粗大运动发育
是指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是其它发育的基础,具有重要地位,婴幼儿期的粗大运动发育情况,可以很好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状况,粗大运动的评估筛查是检测小儿是否存在发育障碍或脑损伤的最重要内容。
3、精细运动发育
是指小儿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小儿完成取物、画画、写字、生活自理等许多活动,精细运动发育既是这些活动的重要基础,又是评价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依据。
4、语言发育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小儿语言的发育又称语言获得,语言发育反映了精神发育和脑发育状况。
5、心理发育
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衰老、死亡的整体过程中的心理产生和发育,主要包括小儿的认知发展、小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小儿个性的发展、小儿社会交往的发展。
训练方法
一、抱姿训练
该训练用于改善肌张力异常,缓解躯干后仰,下肢伸直、内收、呈剪刀状,不同类型的婴儿可采用不同的抱姿。
若孩子能够抱住训练员颈部,且躯干控制能力较好时,可用一只手托住孩子的臀部,并使其双腿分开,放在训练员一侧髋部的前后。
若孩子不能抱住训练员颈部,且躯干控制能力差时,则可用一只手扶住孩子的肩部,另一只手扶住臀部,并将其双腿分开放在训练员腰髋部的两侧。
二、头部稳定性训练
若孩子头部不能抬起,可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轻扶其下颌,另一只手轻叩其肩部,也可拿颜色鲜艳的玩具在孩子头的前方及两侧摇晃,诱导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
三、坐位稳定性训练
用于增强坐位稳定性,改善肌张力异常和不经坐的姿势,如直接拉成直立位的姿势。将小儿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时,将孩子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
四、翻身训练
五、爬行训练
六、跪立训练
七. 站立训练
针对不同的发育情况,进行相应的训练。
(1)用于训练站立的稳定性,下蹲,增加膝、踝、肘腕等关节灵活性。将孩子双腿分开,用双手扶住孩子髋部,孩子能够较稳定地站立后,大人用双手抓住孩子双手,训练孩子下蹲、起立及单腿站立,必要时给予协助。
(2)针对走路时足跟不着地,用足尖走路,两腿交叉的婴儿。可在孩子仰卧时,四指握其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其足向小腿方向背屈,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
八. 行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