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家孩子都快4岁了,能说但不能表达,理解能力较差,跟他说话只会重复我的话,而且不会和我对视。这怎么办呢,有没有好的方法可以训练一下?”
其实,对大多数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来说或多或少都有语言方面的问题,有的会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词汇积累到达一定的量,就会迎来语言的爆发期,仿说的情况也会减少,但有的孩子就会一直停留在仿说的阶段,就像鹦鹉学舌一样,总会重复一句话,很少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类孩子就要引起注意了,说明孩子在语言发展中出现了困难。
针对这类孩子我们就要了解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了,最常见的原因是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够、认知能力不足、同时缺乏一定的语言技能进行表达,对此家长们一定要正确看待孩子的仿说行为并要及时进行合理干预,要让孩子知道在什么环境下说什么内容,而不仅仅是复述对方的话。
1、提高发音能力:对于不会发音的孩子,需要从模仿发单音节开始(a,wu,i,ba,ma);
2、提高语言能力:让孩子的语言复杂化,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到多。
3、提要求能力:比如孩子想吃饼干,拿出饼干,并教孩子说“我要饼干”,孩子仿说后,再给饼干;
4、命名能力:命名能力是把孩子所感知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当孩子看到杯子时可以说出杯子;比如,指着手机告诉孩子“这是手机”,孩子仿说“这是手机”;
5、交互式语言能力:家长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孩子不会回答,家长可以辅助说“我是小明”,孩子仿说“我是小明”。
1、首先把大段仿说的语言分解成小块,增强理解,然后重新组合。比如“打开冰箱”、“拿出苹果”在教的时候,家长要做出相应行为,每一步到底是什么意思,帮助孩子理解。
2、调动各种感官帮助增加理解力:孩子持续仿说的根本原因在于认知能力没有跟上,也就是没明白你的话的意思,通过照片,实物,录像等渠道,增强理解力。
3、遵守“少即是多“的原则:多鼓励结构简单的功能性的语言;
4、避免冲动地替孩子讲话;
5、避免使用孩子的名字:比如打招呼时会说“你好敏敏”,孩子也会照说“你好敏敏”,那我们训练时就教TA“你好”。
6、练习初期,避免问句:看到孩子伸手拿苹果,如果你问“你要吃苹果吗?” 你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你要吃苹果吗?” 这时候你应该示范:“我要吃苹果” 。
7、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在同一水准示范,也就是说,你想要孩子怎么说话,你就用什么方式来示范语言。
8、台词的辅助与淡出:比如开始练习问句时,你提出问题,不要等孩子仿说,马上把答案连着一起说出来,比如“你要吃苹果吗?要”,逐渐练习只提出问题,不给予回答,直到孩子可以独立回答“要”。
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沟通,仿说只是一个过渡阶段,而一直卡在这个阶段,孩子只会一味仿说,也会成为让很多家长非常头疼的问题。
1、把仿说转化成提要求语言的训练:
尽量选择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孩子想要出门时,故意堵住门,教孩子说“出去”,再让孩子出去;孩子想要饼干时,要等孩子主动说出“饼干”,再把饼干给孩子。
2、把仿说转化成命名语言的训练:
在生活中多多练习,比如带孩子逛超市时,可以拿超市的物品问孩子这是什么,如果孩子不会说,可以用仿说来辅助;放学在路上也可以教孩子命名周围的事物。
3、把仿说转化成交互式语言的训练:
跟孩子一起玩玩具时,家长可以问孩子在玩什么,孩子不会回答时,家长回答“我们在玩积木”,让孩子仿说(记住语言的有趣性,放低身段,融入到孩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