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觉系统的研究近年来进展很快,那种“一切婴儿刚生下来时都是耳聋的”观点早已过时。现在的研究证明,5~6个月的胎儿即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可以听到透过母体的频率为1000赫兹以下的外界声音。生后,随着新生儿耳中羊水的清除,声音更易传递和被感知。
听觉敏感度即听觉器官对声音刺激的精细分辨能力,包括对声音频率、强度以及时间差别的鉴别。婴儿出生后头几天,听觉敏感度有很大的提高,新生儿听觉阈限高于成人10分贝~20分贝,婴儿在高频区的听力要比成人好。婴儿不仅能听到声音,对声音的频率也很敏感,他们可以分辨200周波/秒~250周波/秒之间的差别,能区别语言和非语言,而且能区别不同的语音,显然这有助于语言的学习。研究还发现,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有视听协调能力,他们能像成人一样根据听觉方向来进行视觉定向。3~6个月,婴儿对声、像相吻合的刺激注视时间更长,这是以后复杂的感知协调能力所必备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感知协调能力的发展要受后天环境刺激和经验的影响。
现在的研究还发现,婴儿有很强的音乐感知能力。新生儿喜欢音乐而讨厌噪声,3个月时就已能静静地躺在那儿倾听音乐;2~3个月时,婴儿已能初步区别音乐的音高;3~3个半月时已能区别音色;6~7个月时已能区别简单的音调。而且,早期受音乐训练的人,成人后对绝对音高的感知能力更强,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尽早对小儿进行音乐训练。
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过程。知觉的发生较晚,在生后4~5个月时才出现明显的知觉活动,手眼协调的动作也是在此时出现的。
有研究表明,婴儿在3~4个月时已出现对形状的知觉,4个月的婴儿对物体有整体的知觉,能把部分被遮蔽的物体视为同一物体。至少在8个月即有了物体的恒常性,能将不同位置和角度看到的物体统一起来。
科学家们还做了细致的深度知觉的研究,比如一个著名的“视崖”试验表明,当3~5个月、尚不能爬行的婴儿被放在视崖深侧时,他的心率明显减慢,而7~8个月、已能爬行的婴儿总是避开看上去像是陡坡或悬崖的一侧(深侧),即使母亲逗引他,而且是绝对安全的,大多数婴儿也不肯爬过去,说明他们已经有了深度知觉。
另外,大小知觉、空间知觉、距离知觉、时间知觉、自我知觉等也在婴幼儿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地发展起来。
以上这些感知觉发育的研究为我们的早期教育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使我们认识到丰富的环境刺激对婴儿的认知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